第一代EGFR肺癌標靶藥物問市後不久,便有科學家發現亞洲患者的藥物反應率遠超過西方患者。之後通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IPASS臨床試驗,醫界開始瞭解EGFR基因突變,而非過去一廂情願以為之單純的EGFR表達量,才是非小細胞肺癌標靶治療的重要參考。
非小細胞肺癌EGFR突變在西方患者中占比不超過20%,而在亞洲可高達40%以上;EGFR突變集中於18-21外顯子的酪氨酸激酶結構域,最常見之突變為外顯子19Del、外顯子21的L858R,其他較少見的突變包括G719X、E709X、Del18等。然而伴隨而來的問題是第一代EGFR肺癌標靶藥物衍生的EGFR基因抗藥性的突變,困擾著病患。
第一或第二代EGFR肺癌標靶藥物可以應對外顯子19Del、外顯子21的L858R等野生突變,但會產生EGFR-T790M抗藥性的突變,一直到第三代EGFR肺癌標靶藥物出現才逐漸找出克服該突變的路徑。
但從第三代EGFR肺癌標靶藥物才開展臨床試驗階段之初,醫界便發現第三代EGFR肺癌標靶藥物也有抗藥性的問題:包括C797S主要突變、C-MET擴增、HER2擴增等旁側路徑突變,以及肺腺癌出現組織學轉化等。而C797S位於EGFR基因第20號外顯子編碼的酪氨酸激酶結構域,是EGFR蛋白與ATP競爭性第三代EGFR肺癌標靶藥物結合的關鍵位點。C797S突變之表現為半胱氨酸殘基錯義突變成絲氨酸,這一突變破壞了EGFR蛋白與第三代EGFR肺癌標靶藥物的相互結合,從而無法阻止EGFR蛋白與ATP結合及下游訊號通路的活化,造成藥物無效的窘境。
服用第三代EGFR肺癌標靶藥物患者當中,約20-40%會產生Del19/T790M/C797S或L858R/T790M/C797S的突變。目前有不少研發新藥雖然已經關注C797S抗藥突變,但目前這些藥物在體內、體外藥效仍然是不明確,或者需要合併單株抗體藥物等其他療法才能抑制腫瘤;且目前方向主要是針對L858R/T790M/C797S抗藥突變;反觀對於Del19/T790M/C797S抗藥突變則效果不佳。也有人將抗藥性的處理聚焦於C-MET、HER2突變,以C797S抗藥性之旁側路徑突變。
目前認為屬於EGFR基因突變患者,在使用PD-1/PD-L1免疫藥物的效果反而較低,因此可以預見,小分子標靶抑制劑藥物未來仍是EGFR基因突變患者最主要的用藥選擇。2019年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(ASCO)年會上,發表了由第一三共研發,針對HER3的抗體接合性藥物U3-1402,對於前三代GFR肺癌標靶藥物出現抗藥突變患者,顯示出一定的腫瘤抑制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。
想要閱覽作者撰寫的更多癌症資訊,歡迎前往台中市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官網http://www.cancerinfotw.org/,並懇請各位能夠加入協會官方facebook粉絲團,將愛心關懷與知識的力量傳遞出去。加入粉絲團可以定期閱讀到官網精選文章、醫學教育影片,並且每個月都可以接到協會的電子報專題報導,讓癌症新知「不遺漏」 想要瞭解作者的資訊也請至http://cancerfree.medicalmap.tw/
點閱”陳駿逸醫師簡介” 相關醫療服務資訊: 陳駿逸醫師門診服務時段
(2019.09.01公告) http://cancerfree.medicalmap.tw/bencandy.php?fid=156&aid=4162 癌友必備專書 聰明擊退癌疲憊 讓你抗癌事半又功倍
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book/bookTopic.action?nid=37
|